浏览数量: 0 作者: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: 2025-06-20 来源: 本站
氰乙酸的基本信息:
常用名称:氰基乙酸、氰基醋酸,氰乙酸
CAS NO:372-09-8
色谱纯度:≥98.0%
分子式:C3H3NO2
分子量:85.06
闪点:226 °F
密度:1.3676 (rough estimate)
主要功能:用于合成受阻胺光稳定剂
一、危险性概述
GHS分类:
急性经口毒性:类别 4(H302)
急性吸入毒性:类别 4(H332)
皮肤腐蚀性:类别 1B(H314)
严重眼损伤:类别 1(H314)
警示词:危险
象形图:腐蚀、有害
危害说明:
H302:吞咽有害
H314: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
H332:吸入有害
防范说明:
戴防护手套/护目镜/面罩
避免吸入粉尘/蒸汽/喷雾
作业后洗手,不得在工作区域饮食
储存于上锁空间,避免儿童接触
按照当地法规处理残余与包装废物
二、成分/组成信息
化学名称:氰乙酸
英文名:Cyanoacetic acid
含量:≥99%
CAS号:372-09-8
三、急救措施
吸入:移至空气新鲜处,必要时输氧并就医,可吸入亚硝酸异戊酯、服用PAPP(90mg)与4-DMAP(180mg)等药物
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衣物,用水或5%硫代硫酸钠溶液冲洗
眼睛接触:用大量清水冲洗10~15分钟
误食:催吐、洗胃,如中毒同吸入处理
特别说明:建议施救者佩戴防护装备,避免直接接触,必要时出示本MSDS供医护使用
四、消防措施
适用灭火剂:干粉、泡沫、水雾、二氧化碳
不推荐灭火剂:直流水(避免扩散)
燃烧产物:可能生成一氧化碳、氮氧化物及剧毒乙氰蒸气
防护建议:穿戴防火服和呼吸器,从上风向施救,冷却火场容器
五、泄漏应急处理
防护措施:穿防毒服、戴口罩和手套,移除所有火源
小量处理:吸附于沙土、活性炭等惰性材料,密闭处理
大量处理:围堤收容,使用防爆泵抽吸转移至专用容器
环保建议:严禁进入下水道、河流、土壤等环境
六、操作处置与储存
操作建议:佩戴个人防护装备,避免皮肤和呼吸系统暴露,保持通风良好
防火防爆:远离火源,避免静电积聚,使用防爆设备
储存要求:
储存于阴凉通风处,库温不超37℃
与氧化剂、强酸碱分开
保持包装密封,防潮、防热
设置静电接地、防雷、防火标识
七、接触控制与个体防护
工程控制:
设置通风排气设备、自动报警、应急通道
安装洗眼器和安全喷淋装置
个体防护:
呼吸防护: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正压呼吸器
手部防护:橡胶耐化手套
眼部防护:化学防护眼镜
皮肤防护:防渗透工作服
八、理化特性
外观:白色或浅黄色结晶
熔点:66°C
沸点:108°C
闪点:107.78°C
蒸气压:0.1 mmHg(100°C)
相对密度:1.26(20°C)
溶解性:溶于水、乙醇、乙醚,微溶于苯、乙酸、氯仿
九、稳定性和反应性
稳定性:常温常压下稳定
危险反应:受潮或高热会生成剧毒乙氰蒸气
避免接触条件:潮湿、热源、静电
禁配物:强氧化剂、还原剂、强酸、强碱
十、毒理学信息
经口 LD50(大鼠):1500 mg/kg
吸入 LC50(大鼠):1900 mg/m³
经皮 LD50(兔):> 2000 mg/kg
皮肤/眼刺激性、致癌性、生殖毒性等:暂无相关资料
十一、生态学信息
生态毒性:暂无数据
生物降解性、生物富集性、土壤迁移性:暂无数据
环保建议:避免进入环境水体和土壤
十二、废弃处置
处置方法:
回收再利用或焚烧处理
禁止排入下水道
污染包装:按国家法规处置或返还处理单位
参考第八部分采取防护措施
十三、运输信息(仅供参考)
UN编号:UN3261
运输名称:有机酸性腐蚀性固体,未另作规定的
危险类别:8
包装类别:Ⅰ
海洋污染物:否
运输要求:防晒、防热、防火花,配备消防和泄漏应急装置
十四、法规信息(中国)
危险化学品目录(2015年):已列入
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(2013年):已列入
易制爆、重点监管目录:未列入
十五、其他信息
编制依据:GB/T 16483-2008、GB/T 17519-2013、GB 30000系列
参考来源:ILO、IARC、OECD、EPA、GESTIS 等国际数据库
如您对氰乙酸的采购、规格、检测、运输或合规性有更多疑问,欢迎联系我司,我们将提供全套资料支持(如COA、TDS、GHS标签、安全数据表PDF版等)